1960年代台灣開始以外銷產業為主的經濟發展,再加上政府持續的基礎建設,1970年代在全球發展的十年中台灣也成功創造了經濟奇蹟。然而由於資源不公平的投資於西部,東部便成為台灣發展的「後山」地區,雖然從早期砂石、礦石與水泥產業輸出、美崙及光華工業區的設立,到近十多年來,產業東移政策促成的水泥專區的設立、公路交通拓寬與建設等,花蓮仍然面臨經濟發展的困境。

過去的建設投資為什麼並未如西部一樣創造花蓮的「繁榮」遠景?我們認為問題在於政府缺乏對花蓮發展條件的認識與花蓮缺乏主體發展定位。東部的資源與空間位置宜於展觀光,但是上述這些大型開發卻不斷挖掘花蓮的自然資源與破壞景觀,海岸與溪流被層層包裹成水泥岸、水泥溝,造成花蓮觀光產業的衝擊。而許多住民的傳統祭儀因不當的建設被迫改變或放棄,部落與社區人口也隨便捷的交通而外流,造成社區與文化的解體或流失。而最近即將動工的國道高速公路蘇澳花蓮段,又同樣以過去的發展模式期待解決花蓮的發展困境,卻沒有看到世界經濟發展分工與結構的改變,花蓮還能再等十年,等待蘇花高的完工,再來發展嗎?十年後的現實是:屆時可能東移的產業恐怕早已西移中國大陸或被淘汰了

◎交通建設與地方發展

便利的交通一直被視為地方發展的重要建設要素之一,便利的交通直觀的被視為影響地方經濟的發展,然而根據主計處網站「民國90年各縣市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資料顯示,沒有蘇花國道的花蓮尚排名第八,尤勝有高速公路的基隆雲嘉等地。其實公路發展模式源起於過去台灣工業化發展,製造業為求降低運輸成本,追求便利運輸所有的特定發展模式,然而花蓮所設定的核心產業是觀光並非是工業。此外,從台灣觀光區公路交通為主的發展結果,我們看到的是塞車、空氣污染、沒有特色的景觀與上街拉客的競爭,同時便利公路又加速社區與人口的瓦解、零售與小型產業的萎縮。

我們以在花蓮爭議多時的台十一線拓寬為例,來看交通建設與地方發展間的關係:

從台十一線拓寬看道路建設與發展

從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於民國90-91年針對台十一線拓寬的影響與必要性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台十一線拓寬後沿線的產業與社會現況如下:

1. 東部海岸地區人口逐年外移,並未因此趨緩
花蓮段部份:85年開始拓寬工程,成長率約在-2%~-4%;以壽豐鄉水璉村(88,-5%)、豐濱鄉豐濱村(87, -5%)人口外移最為明顯。
台東段部份:87年完成拓寬工程,人口成長率約在-2%~-5%;以東河鄉興昌村(88/89, -6%)、長濱鄉竹湖村(88/89, -4%)人口外移最為明顯。

2. 並未帶動觀光遊憩發展效益
遊客量:除87~89年小野柳大幅成長約13%,其他景點持續下滑。
旅館數:85~88年沿線旅館相繼歇業,花蓮段豐濱鄉(7家)、台東段東河鄉(5家)最為嚴重。
零售業:道路拓寬後改變商業活動分布,造成沿線聚落內的小商店與小吃店倒閉,並未明顯帶動商機。

3. 標準道路剖面設計施工後大幅改變原有社區生活秩序與傳統儀式
社區日常生活與大型道路缺乏緩衝界面,增加生活中的危險。
道路工程設施影響傳統儀式活動進行,例如保護拓寬後的路基消波塊妨礙捕魚祭漁船出入。
當地居民的社會經濟現狀根本沒有能力應變改變城鄉結構的建設,許多因道路拓寬被迫拆除的屋舍變成鐵皮屋。

蘇花國道帶給地方什麼樣的發展?

一般人都認為『交通為建設之母』,便利的交通是帶來地方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然而實際上應該先問: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發展願景?才來考慮需要配置什麼樣的交通系統。回溯蘇花國道是在1990年代產業東移思考下的產物,然而產業東移已經宣告失敗,台灣未來的產業結構也已經向三級產業轉變,花蓮更是如此,如果繼續寄望一條工業化發展思維的快速道路,只怕會與的花蓮發展主軸衝突並帶來許多負面影響。花蓮的希望在觀光,未來觀光發展的競爭力是建立在具特色又有品質的旅遊模式上,花蓮如果還想透過公路建設發展二、三級產業,結果也只能成為永遠追在別人後面的「落後」後山,因為以公路交通為主的觀光發展模式在台灣不但隨處可見且旅遊品質惡劣

1. 高速公路的性質帶來大量的汽車與擁擠

高速公路勢必帶來大量的汽車,所以如果高速公路完工後,花蓮也將如同台灣大多數的觀光地區一樣,塞滿了人潮與車潮。再則花蓮市至新城其平均寬度僅2-3公里寬,在這麼狹窄的土地,密集的公路系統,不僅嚴重影響視覺景觀,破壞美麗的海岸線,亦容易造成土地零碎、社區被分割等不良狀況。

我們要的是「旅客」而非「過客」,來者是「旅客」並能在當地多停留一些時間,且會在當地消費才可能大來經濟效益。2-2.5小時的車程,可以讓台北來的人來時匆匆、去像一陣風,這些當日往返的「過客」為花蓮留下最多的是垃圾、空氣污染等。

2. 加速原住民與小型產業邊緣化

蘇花高崇德以南的平原段以及交流道的開口,將改變花蓮發展的空間紋理,使遊客的消費集中於有交流道出口的較大城市,使得沒有資本優勢的沿線原住民與地方小型產業更加邊緣化,如民宿與地方旅館難以發展、租車及計程車業沒有生意、鄉鎮級特色產業無法生存、新城鄉路段芋頭、蕃薯等農業不再飄香,卻有利於大型開發業者與砂石及水泥產業的輸出。

3. 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將影響花蓮未來的發展條件

此外,就東部地區多山的地理特性,要達到快速交通的目標,必定需要炸山挖洞,以北宜高速公路與北迴鐵路的經驗,把台灣重要的水脈給挖掉,以後我們是否會陷入嚴重缺水的生活夢靨之中?而興建高速公路需要的大量水泥,也是炸花蓮的山來提供原料,水泥廠產生的酸性物質溶出花蓮土壤的重金屬,也影響花蓮發展有機農業的基礎。

凡此種種,都看出高速公路的興建,將嚴重改變花蓮的社會經濟結構,這裡面有人獲利有人受害,但我們清楚的知道獲利的將不是花蓮大多數的民眾?!我們必須立基於花蓮發展的可能性與定位,提出適合的交通建設模式,以東部特有的地理、生態與產業特性是否適合興建高速公路,可能產生哪些衝擊,將帶來什麼樣形式的發展?皆未充分討論與審慎思考,進而決定是否接受這條高速公路或提出什麼樣的對策。

交通系統的建立包括許多模式與面向,如公路、軌道、航空與網際網路等,地方的交通系統往往有一、二個主要的建設主軸,同時也就相應創造不同的生活模式、品質與意象。台灣過去一直是公路交通思維獨大,所以創造的是私人汽車的交通發展,也因此產生的是擁塞的生活與交通空間,然而面對全球經濟模式、結構與分工的轉變,與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以汽車和公路為主的交通模式已經開始改變,大眾運輸系統成為許多城市主要的交通建設核心。同時隨網際網路的發展,空間的流動也逐漸發生質變,價值的生產有了不同的模式,這些種種都說明隨世界產業與生態環境的轉變,新世紀的交通發展正在轉變,花蓮必需掌握這些趨勢才有朝向優質發展的可能性。

★受衝擊村落
崇德
富世
新城
三棧
順安
景美
佳灣
北埔
國福
太昌
撒奇拉亞
奇卡溯安
吉安
南華

★影響產業
民宿
鐵路交通
汽車租賃業
台九線沿線農業與零售業無法生存
沿線小景點沒落
汽車修護
計程車
遊覽車業者
餐飲
旅館

★景觀衝擊
國家公園清水大山水脈是否被切斷
台灣特有種動植物
廢棄土問題
造成土地分割

★受利行業
外來的大承包商
水泥業
砂石業
大型開發業者


◎ 在台灣面對全球化的困境時,反而是花蓮的機會來了!

當台灣面臨全球化發展的困境時,反而是花蓮發展機會來臨,因為地方可以直接跳上國際舞台,印尼峇里島、關島、夏威夷等太平洋海島均以地點行銷的方式在國際舞台發光。全球化的趨勢與知識主導的經濟体系中,花蓮的希望在何?其實很多的論述中均提及,發展「核心競爭力」是建立創造財富的體系的不二法門。核心競爭力有兩個條件:

(一)、要能夠做得比別人好。

(二)、要能夠有被顧客認知的價值。

我們應該慶幸花蓮過去建設不足,所以還能夠有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優勢或利基:未受污染的環境與農村、多元的族群文化。只有我們堅持將花蓮主體性與永續發展擺在最前面來思考,新的創意和對環境、觀光的另類想法才可能會出現。花蓮能成為觀光養生的生活城市、也能成為最有社區魅力的農業大縣、也能成為台灣最美的國際海洋都市……我們不需要讓後山變前山。
觀光、環保、當地產業、高科技等等這些大家都想要,以花蓮的資源而言,能實現的可能性,是頗有疑問的。但是花蓮是否全無機會了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廿一世紀是網路與知識經濟的時代,其發展的進程是可以有跳躍式的,可以由農業社會跳過工業化的過程,直接進入資訊網路社會。中國大陸近十年的通信建設直接跳過有線進入無線,即是一個例子。所以花蓮是有機會跳過以往三十年台灣西部以水泥硬体為主的基礎建設,直接發展以網路及大眾運輸(電氣化鐵路及捷運系統)做為聯絡的通道。這種型式的建設投資遠低於蘇花高速公路,且是對環境最少干擾的方式。我們建議:立即將已核定的蘇花高預算,部分移為舖設網路架構,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網路高速公路。
依循這個網路全球化的思維,我們需要投資建立觀光的、文化的、生態的花蓮核心優勢專長:

(一)、培養核心專長人才(觀光的、文化的、生態的、網路軟體的專才)

(二)、培養在地的民營與社區企業

(三)、引進先進技術

我們相信具備了網路全球化的基礎建設,下一步的引入資本(招商),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屆時花蓮的特色將是田園旅遊、有機農業、以及網路城鄉。而且透過網路的學習,花蓮農村、原住民的下一代,才有可能在這一個知識經濟主導的新世紀中,取得競爭優勢;而這才是解決花蓮失業問題的根本之途。花蓮未來發展的利基在那裡,而不是以有限的資源,做不可能的各項投資,反而失去了向上提昇的競爭力與機會。花蓮的主體性應是厚植在地的競爭力為前提,跳過前山破壞臺灣永續發展的生活環境的經驗,建構環境與發展雙嬴的資訊網路社會──花蓮不要成為西部第二,而是要成為臺灣唯一的淨、樂、富土。

◎ 花蓮新願景

花蓮要往哪裡走?我們必須有清楚的分析與思考,不要一味的接受西部那套已經被遺棄的發展模式,花蓮必需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一套適合花蓮的發展建設。

★觀光篇-讓花蓮人決定觀光客的玩耍方式!

真正善待住民的生活環境也就是吸引觀光客的最佳環境,營造一個我們住得舒適、能夠讓人願意在花蓮多停留一些時間的環境,才是吸引觀光客及將花蓮發展成為「觀光大縣」的正確方向。
著名的國際觀光地區「峇里島」以不干擾當地生活、不適農作與鄰近國際機場為原則規劃觀光特區,並透過有計劃的培養觀光服務專業人才,以及嚴格要求工程品質,建立一個國際級觀光遊憩區,每年吸引數百萬的國外觀光客。花蓮目前的美崙與光華工業區有許多土地被閒置,又鄰近海洋與國際機場,是適合規劃為觀光特區的地方。同時結合花蓮各地方的人文與自然特色,建立社區深度的多元生態文化旅遊圈,吸引觀光客長時間的逗留,深化及擴大觀光產業的基礎,而非走馬看花的消費模式。

同時花蓮也適合發展觀光、養生/退休、會議產業結合的整合型產業,帶動交通、餐飲、旅館、觀光、休閒、醫療、建築、財務管理、生活消費等產業的發展,這些都具備相當高的產值。

★交通篇-建立便利又具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統!

花蓮的產業不管是過去或未來都將以觀光為主,如果花蓮不想被小汽車大量的湧入,成為壅塞的可怕地方,就必須建立便利與具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統。就花蓮狹長的地形,以既有的北迴鐵路為對外的交通系統,透過搖擺式列車縮短台北到花蓮的交通時間,再沿鐵路沿線建立不同特色的地方交通中心,如花蓮市與吉安的輕軌電車系統、縱谷小火車、自行車道等,成為多元文化縱谷交通體系。同時搭配完善的「遊客旅遊中心」服務系統,提供各種餐飲、住宿、交通、觀光、醫療、農業等資訊,將有助於花蓮的整體觀光與行銷,並深化與擴大地方產業的基礎。

為什麼要建立大眾運輸系統:

1. 減少車輛進入
2. 維持空氣品質
3. 減少公路與生活空間的排擠
4. 創造悠閒與寬敞的生活意象
5. 掌握觀光客的旅行步調
6. 非走馬看花的消費觀光
7. 有助發展深入又具地方特色的觀光模式

★農業篇-協助農業轉型與建立策略聯盟!

農業是地方發展的基礎,然而台灣的農業與農民往往面對許多挑戰而難以生存。花蓮農業也同樣面臨轉型的問題,以花蓮的農業基礎,除配合農業轉型並與觀光結合,發展生機飲食、地方特色農業、民宿等相關事業外,同時政府也應協助建立策略聯盟來改善產銷體制與過度使用農藥等問題,將農產及其加工品整體行銷至國內外市場,健全農業體制,讓農業人口不至繼續外流,同時也改善一般農民收入。

★海洋篇-成為一個國際海洋城市!

花蓮有狹長的海岸線與國際港口,海洋資源豐富,不但適合建立一個國際海洋城市,也適合發展各種海洋產業。如果花蓮想要發展成為一個國際級的海洋城市,就必須改變過去的思維,透過「岬灣理論」把自然海岸找回來,讓一道道水泥白牆消失。同時將花蓮漁港轉型為國際商港,提供觀光、漁業與商業的多功能用途,並建立海洋研究機構,長遠而整體的規劃發展花蓮的海洋產業,如水域運動、鯨豚觀光、化妝品、漁業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wiss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