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文

偶然在讀書會接觸到賈德戴蒙的書,蠻驚嘆的。

書中涵蓋的領域很廣,涵蓋了生物學、地理學、考古學、歷史、社會學……等自然與人文的領域,實在很佩服作者的博學多聞!沒有全部讀遍,僅以自己較有印象及感觸的內容作描述。

對於復活節島、皮特凱恩島和韓德森島的滅絕感到震撼。以往印象中的復活節島,即是著名的巨石像摩埃moai與放置石像的平台阿胡ahu,以前只感嘆前人技術之精良,卻不知道這些石像使得他們付出多大的代價…稍微深入瞭解其背景,這些文明產物,如今看來卻顯得諷刺。

Photo Sharing and Video Hosting at Photobucket

上Google Earth鳥瞰了一下,韓德森島真的是虛無一片,像草皮一樣貼在海面上,還蠻詫異的,是什麼樣的行為使此地變成這樣的面貌?韓德森島滅絕至今也已數百年沒有任何的喬木、灌木的比例也微乎其微,此地的再生能力似乎已真的死絕。

常常讀到生態與人類環境息息相關,食物鏈、生態系牽一髮而動全身云云,但是在沒有讀過這本書之前的我,沒有這樣強烈及血淋淋的例證;諷刺的是,造成這樣的結局的民族卻具有高度的技術、文明……;與過往的歷史對照著現今的我們,是不是也同樣的仗持著自以為是的「高度文明」,認為什麼事情都是科技與人力可以解決的呢?

復活節島原先島上有25種以上的鳥類,卻因濫殺已有15種絕跡、9種不在此繁殖。花粉標本更顯示,復活節島以前是樹種繁多的森林。森林的濫伐致使土壤遭受侵蝕,土壤肥力流失、土石流致使低地房子、阿胡被淹沒等現象。導致飢荒、人口遽減,最後甚至引發人吃人的悲劇。

當需過於求,環境與人口問題演變為衝突與戰爭,一個社會的衰敗即可預見。

皮特凱恩島、韓德森島與芒阿雷瓦島雖然和復活節島有著同樣的結局,但其崩壞原因有些許差異。復活節島不知何故是孤立的,沒有跟其他島嶼往來,但後者三方面卻是唇齒相依,互有資源交流。但最後也同樣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過度的依賴,造成最後的悲劇。我們現存的世界其實也是互相依賴,如果大家都只顧自己,也很容易招致危險。如所謂的先進國家造成的全球暖化現象,促使海面上升、可能危及其他國家。環境資訊電子報網站上有一篇關於全球暖化的新聞片段-澳洲科學研究顯示,由於全球暖化效應,亞太地區海平面在2030年上升16公分,2070年將升高50公分,屆時亞太地區可能有數百萬人無家可歸,其中孟加拉、印度、越南、中國和太平洋島嶼最有可能面臨淹沒的危機。當然,這對飽受地層下陷之苦的台灣西部沿海地區,無疑是雪上加霜的警訊,若不再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台灣的人民也將流離失所。我們如果還是只顧自己,短視的只顧眼前利益,歷史只會不斷重演,只是崩壞規模轉為大型的、全球性的,其實怪異的天氣及地理現象以出現不少徵兆,不解的是,難道還要更多的悲劇發生,才能讓更多人省思及行動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wiss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