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李宜紋(荒野環境守護培力工作坊義工)

人工魚礁(Artificial Reefs)是以人造礁體模擬天然礁巖,經投放於選定之海域後,可在其週邊造成地形變化與形成渦流,因而提供海洋生物多樣化的生活棲地,使投放海域內生物的質與量增加。人工魚礁種類繁多,廢棄的漁船、特別建造的水泥塊、改造過的廢輪胎或電線桿等都是台灣目前投放的人工魚礁。

若由人工魚礁的定義來看,從民國六十二年至今投放逾十八萬座的各型礁體,應該早達到復育漁業資源之目的,但為何現今漁業資源日益枯竭,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鄭明修理事長明白指出,除了一些人工魚礁直接丟在珊瑚礁上的破壞外,政府的管理、執法不嚴讓人工魚礁成為漁民的另類魚具,直接將人工魚礁所彙集的魚群捕撈殆盡。

更重要的是人類的錯誤觀念,鄭理事長指出,因為根深蒂固的「人定勝天」等觀念,將海底生物視為人類的漁業資源,為海底生物建造人工的家,卻沒有思考牠們是否需要?此外,人工魚礁不能代替原有的棲地,每個棲地都有許多生物,每樣生物都是同等重要,鄭理事長憂心的說:「人不能勝天,自然棲地是最好的,否則未來勢必走向枯竭。」

因此,鄭理事長強調,人類應該將海底生物視為野生動物、世界財,加以保育維護,當然不是說都不能捕捉,而是在政府適當有效的管理下,嚴格規定不准違法濫捕,因為唯有擁有良好豐富的海洋生物,才能真正的照顧漁民。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理事長 鄭明修口述
中山大學海洋工程與環境學系 歐榮昌碩士論文 「人工魚礁工程行為與箱網錨碇裝置之研究」民國91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issue 的頭像
    sowissue

    環境守護培力工作坊

    sowiss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